ENGLISH

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开放创新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AMT观点
2022-10-09 17:33:06

国家各项政策驱动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部委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等政策法规,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以创新驱动引领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技术创新市场发展的重点工作:一是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探索对重大战略项目、重点产业链和创新链实施创新资源协同配置,构建项目、平台、人才、资金等全要素一体化配置的创新服务体系。二是推进技术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专业化科技金融分支机构,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金融支持力度。

现阶段,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已经深入到了相关主体内部,但目前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技术转移主体的服务体系并未全面建立,导致技术需求端与技术供给端之间的通道并未打通,从而影响技术转移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主体自身技术转移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梳理打造适用于主体本身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利用现在良好的技术转移大环境,推动技术创新。

 

建立开放创新中心的新思路

融合科技创新、技术要素、数字经济三大关键因素,从体制机制、能力、绩效三方面助力解决企业在实施技术资产管理与交易融合过程面临的问题,建设开放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服务等系列专业服务将是一种全新思路和趋势。

建设开放创新中心,近几年上海技术交易所已有一些实践索求。与区域产业集群、领导者大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从行业发展现状、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着手,打通内外资源的有效协同,建设具有平台功能的行业标杆型开放创新中心,从而实现打造产业高端应用成果的转化平台;深入研究科技成果质量及市场应用前景,加速产业化步伐;向未来,在产业链高端较快建立研发和转化优势,抢占行业制高点;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形成经济效益增长新动力。


开放创新中心要实现互通联动

建设行业标杆型开放创新中心应互通联动,实现三个诉求:一是打破行业“技术内卷”。即助力技术融通,针对同源产业,在科学技术上的相通性,通过开放式创新,打破行业界限,与技术同源行业开放互通,促进产业的技术革新。二是实现客户内部科技成果转化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建立科创资源数据库,打通客户内部科创资源底层数据共享;建立数字化、可持续的科技成果转化流程管理系统,树立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三是外部科创资源与客户行业的有效协同。共建的开放创新中心,通过上海技术交易所的平台,实现与社会科创资源的融通互联,从客户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对接社会资源和力量,大大提高成果转化概率,凸显开放创新的独特性。

在建设过程中,上海技术交易所全力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转化路径规划、技术评估评价、技术交易服务、战略及业务规划、政策法规咨询和并购咨询等全流程指导服务。同时依托其核心交易网联通全国各类技术交易场所,依托各地产业特色、资源禀赋优势,打破区域障碍。以及依托高标准技术交易服务协同网,联合各大服务机构,为各区域科技大市场赋能,促进创新发展和成果转化落地。


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与难点

落地开放创新中心,领导者企业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平台规划和建设、资源整合、平台运营、创新激励、路径拓展、无形资产评估、价值呈现等方面的痛点与难点。

科技部对上海技术交易所提出了“确权、定价、提速、免责”八字工作要求。即要做好科技成果评价、确定其价值和价格,通过资源整合和路径拓展,帮助成果提速、加快转化。同时避免在此过程中未知的和不确定性的风险,免除相关的责任。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以下三大痛点:


第一,确权确价——建立技术成果评价机制。

科技活动日益复杂化,科技成果的价值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差异化,更突显出现有评价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大多科技成果评价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导致科技成果的评价导向作用和价值发现作用无法以真正发挥,既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创新升级,也难以激励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的。

开放创新中心和技术成果转化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权属?今年上海技术交易所承接了科技部的试点项目,就是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体系标准。我们也希望把这个项目做成围绕创新方面的可参考的标准化、规范化评价体系,从而推动确权确价方面能够从原来围绕着单一指标到更多元化的评价导向。能让科研成果所有人看到成果所具备的真实价值。未来在转化过程中,可以用公开挂牌、非公开协议转让、能力挂牌、入股等多种方式和多种转化路径。因此,不管是行业,还是特定领域,都会有差异化,就如何建立起适合于本行业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是整个开放创新中心需要去破解的第一个痛点问题。


第二,提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流程协同。

大多数的管理体系与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流程的协同性较弱,难以支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高效开展。具体表现为横向协同弱,“部门墙”问题明显;纵向协同弱,组织层级冗余,且缺乏有效的组织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流程与企业业务、管理流程脱节;企业内部针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相关制度流程更新缓慢、迭代滞后。

我们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去考虑到转化的流程协同。要把现有交易体系中规范化的做法和原有的管理体系、管理流程作全面的融合和协同,这是推动整个成果转化提速的关键点。

第三,免责,技术交易合规与全流程监管。

结合技术交易合规监管与全流程数字化平台建设,保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规范、高效开展。

从技术交易的合规性监管层面,涉及到流程的合规和人员的合规。流程合规方面,要将原有的技术、资金、交易风险、交易流程等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做合规性的优化。人员合规方面,要考虑不同的人员、不同的角色在整个交易环节有哪些合规性要求以及涉及的内容。比如科技成果的第一所有人、团队所有人和相关主管单位主管部门在技术交易、转化过程中,具体的职责、责任、义务和利益等整个交易合规性上都需要考虑,并提供保障。这些都是在整个开放创新中心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去考虑清楚并做好规划的。同时再通过全程的数字化平台做留痕管理,做数据备份。从而能够保障整个技术交易工作的规范、高效开展。

因此,从开放创新中心角度,主要围绕着打造一个完善的、有市场竞争力,并且能够汇聚相关高端创新资源和科技资源的平台,从而围绕着企业主体,建立起一个资源汇聚的高地。


开放创新中心三大核心功能

如何建立企业自身所特有的行业标杆型开放创新中心?主要是完善三大核心功能:

一是完善平台运营功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运营中心)。围绕核心的运营目标(高效促进成果转化),完善运营平台的组织体系、流程机制和服务功能;引入上技所的全流程指导服务,为企业最终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支持。

二是打造数字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功能,规范流程化管理,建立科技成果从产生、评估到转化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企业内部科技成果与外部科创资源的联动机制。

三是建立内部的科创资源数据库。汇集梳理各类科技资源,科学化管理;打通各组织间的底层数据共享,包括科技成果登记统计库、专家库、人才库、专利价值分析库。

开放创新中心规划、实施及运营

近几年,上海技术交易所围绕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深耕区域以及行业,通过从全面的技术创新及转化体系的盘点及规划,搭建数字化科技创新及转化平台,保障开放式创新中心运营。

规划层面包括科创体系评估诊断、知识资产体系规划、技术成果转移体系规划、技术交易体系融合规划、技术交易风险管理体系规划、数字科创平台规划六大部分。建设层面主要从数字化科技创新及转化业务需求梳理,到转化平台功能设计,分阶段分系统推进数字科创平台建设。

运营层面围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战略落地和目标,以科技创新大会、发展专题研讨、科技成果展、揭榜挂帅、技术供需对接及交易服务进行细化沟通和合作。目标是形成“1+1+N”供需对接模式和以赛、展、会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运营机制。

结语

通过开放创新中心的建设,形成围绕重点关键行业的全链条技术服务体系,实现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管理。助力企业,快速高效地打造集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化、资源集聚、业务孵化、创新服务、创新人才培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科创高地。打通企业内部创新资源共享的内循环和外部科创资源融通共享的外循环。

领导者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的建立为区域、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推介平台,先行先试,按照“优势互补、信息共享、互利双赢”的理念,着力打造成为立足行业、辐射区域的科技成果展示、发布、推广、交流的平台中心,成为信息流、成果流、人才流的集散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行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升级的重要引擎。


袁磊

同济大学工学博士。上海市发改委特聘管理信息化专家、华东理工大学MBA客座教授、陕西金控集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山东省政府引导基金投资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厅特聘专家,对先进装备制造业、TMT行业及现代服务业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袁磊博士加入上海技术交易所以来,负责企业咨询事务,聚焦于企业的创新发展与创新要素集聚,特别在企业开放创新方面,重点设计并打造具有技术交易特色的服务产品,在企业科技成果评价、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融合规划、技术资源要素汇聚管理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截至20226月,所带领团队服务触达企业客户超100家,先后与26家行业领导者企业建立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合作关系。


您有任何管理提升和数字化转型问题,都可以致电400-881-2881,或点击联系我们。我们将即时为您解答,或预约专家进行一对一沟通。


上一篇:酒中泰斗的精益化管理进阶之路
下一篇:数字化供应链专题|《食品与餐饮连锁企业数字化增长指引参考》第三期
联系我们
使用手机微信扫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