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碳课堂|什么是碳核算?企业如何进行碳核算?

AMT观点
2024-04-01 13:19:11

碳核算的定义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碳核算"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亦称为温室气体(GHG)核算,简单来说是指按照科学方法和标准,对个人、组织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的过程。落实到企业层面则是指:按照相关标准对企业范围内碳排放的相关参数进行收集、统计、记录,并将所有排放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累加,得到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一系列活动。

企业为什么进行碳核算?

应对国内外监管政策压力:世界各国政府为了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目标,都设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欧盟推出碳边界调节机制(CBAM),这将要求进口商品支付其碳内容相当的费用,以确保其产品可以自由进入欧盟市场。中国也已经启动了全国碳市场监测/交易系统。这些制度要求参与的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精确核算,并在规定的限额内控制排放。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层面,监管压力都在促使企业进行碳核算,企业应遵守日益增长的法律法规要求,并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

企业参与碳交易必备条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碳交易市场允许企业之间买卖碳排放权。企业若能准确核算自己的碳排放量,并通过改进操作或技术减少排放,或者通过开发碳资产并完成认证,产生额外的碳信用额度,这些额度可以在市场上出售给需要更多排放配额的企业。

改善投资者关系、提升品牌形象:随着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投资越来越受到青睐,投资者开始密切关注企业的碳排放问题。良好的碳核算和管理不仅能帮助企业满足投资者的期待,还能提高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吸引力。同时企业通过碳核算并公开其环保行为可以增强品牌形象。

碳核算的覆盖范围

根据国际通行的温室气体范围123的含义,企业需将其碳排放分为三个范围进行监测。在许多国家,企业报告范围12的碳排放是强制性的,范围3是自愿的。

范围1排放:又称直接排放是由公司拥有或控制的用于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或材料的资源产生的排放。此类排放可能包括燃烧或化学生产产生的排放,例如制造混凝土或沥青时释放的碳。

范围2排放:又称间接排放是指企业由购买的能源(包括电力、蒸汽、加热和冷却)产生的间接排放。对许多公司而言,外购电力是其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也是减少其排放的最主要机会。

范围3排放:是指公司整个价值链活动产生的未包含在范围2中的所有间接排放。这些排放不受控制,但直接受到公司运营的影响。

碳核算主要关注哪些气体

温室气体是大气中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态成分,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范围界定,纳入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的气体共七种,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不同气体对全球变暖影响标准如何统一

由于不同气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了二氧化碳当量(CO2e)这一概念,基于全球变暖标准潜能值(GWP),可以看到不同气体相对于标准量二氧化碳而言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程度,即为每种气体换算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系数,以统一衡量这些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碳核算的方法

碳核算最主要的形式可以被分为基于测量和基于计算两种方式,具体从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种: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实测法。

()排放因子法(基于计算)

排放因子法是适用范围最广、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碳核算办法。根据 IPCC 提供的碳核算基本方程:

温室气体( GHG )排放=活动数据( AD )×排放因子( EF )。

其中,AD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活动量,如每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等;EF是与活动水平数据对应的系数,EF可以直接采用IPCC、美国环境保护署、欧洲环境机构等提供的已知数据计算。

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国家、省份、城市等较为宏观的核算层面,可以粗略的对特定区域的整体情况进行宏观把控。

()质量平衡法(基于计算)

可以根据每年用于国家生产生活的新化学物质和设备,计算为满足新设备能力或替换去除气体而消耗的新化学物质份额。

二氧化碳(CO2)排放=(原料投入量×原料含碳量-产品产出量×产品含碳量-废物输出量×废物含碳量)×44/12

注:其中44/12是碳转换成CO2的转换系数(即CO2/C的相对原子质量)。

适用范围:该方法可以反映碳排放发生地的实际排放量,不仅能够区分各类设施之间的差异,还可以分辨单个和部分设备之间的区别。在工业生产过程(如脱硫过程排放、化工生产企业过程排放等非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可视情况选择该方法。

(三)实测法(基于测量)

实测法基于排放源实测基础数据,汇总得到相关碳排放量。这里又包括两种实测方法,即现场测量和非现场测量。

现场测量一般是在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中搭载碳排放监测模块,通过连续监测浓度和流速直接测量其排放量。

非现场测量是通过采集样品送到有关监测部门,利用专门的检测设备和技术进行定量分析。

企业碳核算难点

尽管企业碳核算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存在许多挑战:

数据获取困难:准确的碳核算需要大量详细准确的原始数据,而这往往难以获得。

计算方法复杂:不同的排放源和活动类型需要不同的计算方法,这增加了核算的复杂性。

缺乏统一标准:虽然有多套标准,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采纳情况不一,缺乏统一执行力。

核算成本高昂:特别是对于小型企业而言,进行碳核算需要投入相当的财力和人力资源。

验证和审计问题:为确保碳核算的真实性和透明性,需要第三方的验证和审计,这一流程往往既复杂又昂贵。

碳核算领域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

政策支持:随着各国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加强,预计将出台更多政策促进碳核算的普及和实施。

标准化进程:国际社会正在推动更加统一、严格的碳核算标准,力求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

技术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将有助于简化碳核算过程。

市场机制完善:碳交易市场的成熟将进一步增强碳核算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常态化的商业行为。

公众意识提升: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碳核算也将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和服务时考虑的因素之一。

 

总结而言,碳核算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深化,将对低碳转型起到关键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环境的成熟,碳核算的准确性、透明性和普及性将不断提升,成为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柱石。企业碳核算已经从一个选项转变为一种必需,它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企业长远战略规划的一部分。随着全球对抗气候变化的行动加速,企业碳核算将继续演化,成为企业运营不可或缺的一环。

上一篇:碳视野|2023年国内“双碳”领域十大重点事件盘点
下一篇:《流程思维》
联系我们
使用手机微信扫码登录